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要求,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的精神要求。日前,在中国合唱协会大学合唱委员会、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的共同主办下,“2023中小学乡村教师合唱教育及振兴论坛”在沪成功举行。
本次论坛共收到了全国26个省1140位乡村教师报名,经过认真梳理,组委会向247位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发出了参加上海现场活动的邀请,另外893名教师参加线上活动。三天以来,来自北京、天津、郑州、苏州、上海、杭州、广州七地的十三位专家在历史悠久、艺术底蕴深厚的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开展了三大板块,15场35个学时的紧张教学,为中小学教师倾囊相授。山东省扶贫开发基金会快乐童年合唱团项目团队,上海师范大学泊乐合唱帮扶团队,青致蓝公益心理健康团队,“合唱蛙”专项公益服务团队为与会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际的、高质量的支持。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党总支书记吴学霆表示:“附中既要为国家培养高水准的音乐人才,又要关注和支持乡村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接下来,高校合唱帮扶教材及配套资源的更新,以及论坛专家线上指导的持续开展,和在不远的将来组织的乡村合唱团展演等活动,都将持续拓宽本次论坛的外延,推动乡村美育的发展。
24日晚,“2023中小学乡村教师合唱教育及振兴论坛闭幕式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贺渌汀音乐厅举行。上海心悦女声合唱团、上音附中少年合唱团、上海华音少年外语合唱团、苏州平江实验学校合唱团、上海师范大学泊乐合唱团为两百多名乡村教师和上海观众演绎了24首精彩作品。乡村教师不仅见证了《我们》(钢琴版)《您花开的样子》(女声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作品的首演,还感受了《梅花》《兰花草》《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帮扶教材作品的现场演唱。在音乐会的最后,舞台上泊乐和心悦的合唱团员们与舞台下的教师们合唱了高校合唱帮扶主题曲《夏天》,许多老师潸然泪下,引起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来自湖南郴州的曹老师在完成三日的学习后表示:“活动精彩充实,让我对音乐的钟情和热爱溢于言表,讲课的专家充满能量,传递给我们似火的热情!三天的学习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荡涤。”来自安徽的弓老师老师说:“在这次学习之后,我将尽我所能,克服我所能克服的一切,努力的把这颗种子播撒在我所在的乡村学校”。重庆谭老师表示:“这次的上海之行,不光让我学习到了音乐知识,也让感受到了大爱。合唱治愈了我,我想用合唱去为孩子们插上一对可以去更广阔天空飞翔的翅膀!”
正如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小祥所说:“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教师们放弃了端午假期,不远千里相聚在一起,不辞辛劳的提升自己;他们长期扎根于祖国各地,不遗余力的推动着乡村学校美育的发展,他们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先锋。通过他们的努力,让孩子们的校园里生活充满了歌声,让他们的成长中注入了欢乐,让一个个留守儿童彼此感到温暖,在心中种下一颗颗阳光的种子。”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是各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一起,以合唱为抓手,以实际行动推动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助力乡村美育教育振兴。乡村美育建设将坚持不懈的奋斗下去,一直到每一个心灵得到浸润,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
近段时间,“水稻上山”的话题在舆论场中很有热度。针对网友对水稻上山“不切实际、产量不高、费力不讨好”的质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日前就“水稻上山”的科学原理、适用条件、产量情况、探索价值等问题作出了解答,称“水稻上山”并未带来开山毁林造田等情况。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水稻主要种植在南方平原地区,梯田种植水稻的现象有是有,但并不多见。原因很简单:水稻种植需要“水”,但山地不容易保持水土,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难度也比平原、盆地更高。正因如此,“水稻上山”难免跟一些人的生活经验相违。不少人就依据经验,脑补出“水稻上山”的操作思路——先在山丘上开垦梯田,再种植传统水稻,然后从高处灌溉,让梯田变水田。
但从这次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的解释看,所谓的“水稻上山”跟不少人想象的不太一样:它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研发推广的杂交稻雨养旱种新栽培技术,种植的并非传统水稻,而是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里,像种玉米那样种水稻,不用泡田育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
公开报道显示,被称作“农民院士”的朱有勇,去年携其团队在云南澜沧县的农村地区推广了405亩水稻旱地种植,最低亩产634公斤,最高亩产788公斤,比传统旱作产量提高近400公斤。筛选出适宜旱种的“滇禾优615”等品种,解决了水稻旱地分蘖难题;推广应用杂草萌芽前的封草技术,解决了旱地稻田易杂草丛生的难题……从理论上看,这是以技术创新为途径创造性地破解了杂交稻旱种的难点。
可这似乎并不足以覆盖部分网友的核心疑点——在不少人的质疑声中,“水稻上山”后免不了要开垦土地、改良土壤,这会不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又是否会引发泥石流隐患?之前网上流传起了多张山体上修梯田、暴雨将其冲毁的图片,这些图片就被人跟“水稻上山”关联,加剧了不少人对“瞎折腾”的担忧。
这也难怪,在国家层面让荒山秃岭重新披上绿装、让绿水青山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的背景下;在自然资源部强调复垦耕地“三个禁止”,包括禁止在25°以上坡地开垦新耕地的情况下,若是以开山毁林造田为前提大面积推行“水稻上山”,确实容易引来违反规律办事的质疑。
对此,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的回应,也直面了跟“毁林造田”相关的质疑:“水稻上山”主要适合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雨热资源丰富的山区旱地,并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推广;那些田本来就有,不是专门开山毁林造出来的,山地稻田约占到了我国稻田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由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网上流传的多个图片、视频经核实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比如流传最多的那张图片系2018年云南某地的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场景,与“水稻上山”无关。
“水稻上山”有争议很正常,究竟是不是科研突破也理应以科学和事实说话。在涉及三农之类的公共议题上,面对质疑,与其将其轻易地归为“外行质疑内行”,不如像上述部门一样秉持“有疑必释,释必详尽”的态度,梳理社会关切的“台账”,用详实事实和专业科普对其逐个“销账”。
要力争粮食增产,也要守住绿水青山,正是很多关注者的关键诉求之所在,也该是依科学办事之所向。只有用事实和科普消弭“水稻上山”激起的疑虑,才能带动各方在“你尊重事实,我尊重科学”中双向奔赴,最终让专业的归专业,也让专业决策汇聚更多的“民声”基础。(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佘宗明) 【编辑:田博群】